首页 >> 新闻资讯
英雄群体铸就历史丰碑

本报讯 (记者 张绿漪)昨日上午10时,由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和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共同发起的“阳澄湖畔埋忠骨芦苇荡里祭英魂”暨中将刘飞、少将黄烽等新四军伤病员遗物和吴志勤骨灰安放仪式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拉开帷幕。上海市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部门组织参加仪式,寄托对革命英雄的哀思。

“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耳熟能详的京剧唱词,让人联想起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那“十八棵青松”的光辉形象。当年的新“江抗”部队一边养伤,一边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谱写了沙家浜军民同仇敌忾的鱼水深情,也孕育了红色经典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其创造的枝如铁、干如铜的意象和蓬勃旺盛、坚强峥嵘的豪迈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坚守在阳澄湖畔新四军伤员集体的光辉形象。

作为现代京剧《沙家浜》“十八棵青松”的原型人物之一、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6月20日凌晨在其家乡无锡辞世,享年94岁。按照其生前夙愿,在遗体火化后,要将其骨灰安葬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旁的新四军伤病员“忠魂”墓地,继续照亮“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革命传奇。至此,沙家浜36名伤病员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都已走完各自的革命征程,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9年5月,由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成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从茅山出发来到阳澄湖一带,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民抗”与“新六梯团”胜利会师,开辟了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区。同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11月,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唐市的一个村庄成立,简称新“江抗”。新“江抗”的成立以及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再度兴盛,在沙家浜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充满色彩且动人的故事,堪称中国革命胜利史珍藏版的百科全书。而参加首次芦苇荡会议的新四军36位伤病员,成为文学家演绎历史、构筑经典的素材,永远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上。许多年后,根据史实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传唱千家万户,沙家浜和伤病员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如今,沙家浜伤病员这一英雄群体已成为历史丰碑。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季恒义表示,此次仪式在迎接英雄们回到沙家浜这片故土的同时,也鞭策与激励着沙家浜更好地承担起昭示历史、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开拓未来的光荣使命,向人们传递革命英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凝聚新时代沙家浜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共识,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无愧于先烈的辉煌业绩。


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张万银出席仪式。